上午十点半,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的长者食堂里早已坐得满满当当。打餐台里热米饭正冒着绵密的白气,刚出锅的各类菜式散发着浓厚的香味,老人们一边熟稔地向对方打着招呼,一边笑盈盈地唠着家常,混着碗筷轻碰的脆响,整个食堂都沉浸在和谐温馨的氛围里。
柏杨林街道的长者食堂每天要接待近百位老人。对老人们而言,这里的热乎饭比家里的冷灶台更贴心。这间食堂不仅缓解了老人们“吃饭难”的问题,更传递着街道浓浓的关怀与温情,让“吃饭”这件小事,变成老人们一天里最盼着的念想。

图1 柏杨林街道的老人们在长者食堂里就餐
7月28日,由做爱视频-做爱录影
师生组成的校媒融合调研组走进柏杨林街道,带着对社区养老实施情况的好奇与探究,开启了一场实地深度探访。
柏杨林街道是贵州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。对于从大山深处、偏远村寨搬到柏杨林街道的老人们来说,他们不仅需要解决生活适应、居家安全等实际问题,更渴望有人帮他们跨过“新老生活”的鸿沟,在陌生环境里慢慢找回“家”的感觉。
“目前街道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3380人,约占总人口的11.65%。”街道党工委委员、宣传委员叶均平向调研组介绍道:“我们每周一至周五中午为老人提供一顿爱心午餐,供应的午餐为三菜一汤,老人们只需支付1元钱,便能吃到饱。”
罗德飞老人是食堂的常客,“现在每天来这儿,能吃到热乎饭,还能和大伙儿聊聊天,心里亮堂多了。”在老人心里,这方食堂盛着的,从来不只是热乎饭菜,更是党委政府把关怀变成烟火气的实在。

图2 柏杨林街道环境
在这碗“暖心饭”的背后,柏杨林街道全面铺开了社区养老服务网络。柏杨林街道积极探索“11111+N”工作机制,纵深推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,通过“抓好1部条例宣传、健全1套治理体系、运营1个长者食堂、开办1个老年学堂、完善1套服务设施、整合资源开展多种服务”等,打造和谐、安定、幸福社区。
为了让老人们在家中住得安稳、日子过得敞亮,柏杨林街道同步推进适老化改造工程与上门服务工作。截至目前,街道已为199户老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,让更多老人享受安全便利的居家环境。针对老人生活不便等问题,还推出上门服务,将便利和温暖直接送到家中。目前,这样的上门服务已覆盖490户老人家庭,涉及卫生清理、理发修脚、探访关爱等内容,细致的服务就像一张细密的网,兜住了老人们生活里的大小难题。

图3 工作人员为老人开展上门理发服务
调研组和老人们聊得正热乎时,70岁的郑寿友起身为大家展示书法。“现在政策好啊,自从搬来了柏杨林街道,平时还能练练书法,日子过得比以前还充实。”郑寿友脸上满是笑意,随后又谦虚地说:“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,有的字写不对,你们年轻人学问高,可得帮我指点!”郑寿友的话逗笑了在场所有人,活动室里墨香混着笑声,成了柏杨林街道社区养老生活里鲜活的缩影。

图4 郑寿友为大家展示书法

图5 调研组与街道工作人员、老人合影
从一顿热饭的温饱,到适老化改造的安心,再到上门服务的暖心,柏杨林街道用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,把养老服务的根系深深扎进了社区的土壤里,在这些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关怀里让老人们感受到“养老不离家”的温暖。
文章来源:贵州日报报刊社